您的位置:首页 >经济 >

破除“学历绑架”,尊重多元选择

2025-11-06 19:25:41    来源:广西新闻网


(资料图片)

10月31日,“中安卫士北京”公众号公示了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2025年11月拟聘用的80名勤务辅警名单。名单中,北京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名校毕业生的名字格外显眼,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,不少人直言“这是大材小用”。随着讨论的发酵,11月5日晚,该公众号通过修改功能调整了公示图片,试图平息争议。(11月6日 中国青年报)

当“北大毕业生”与“辅警岗位”这两个标签出现在同一份公示名单里,“屈才”“浪费学历”的声音几乎是瞬间涌现。但跳出固有思维细想便会发现,这场争议的核心,其实是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认知仍被“学历绑定岗位”的刻板印象所束缚。在职业选择愈发多元的当下,北大毕业生报考辅警,本就不该成为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。

首先要明确,辅警工作已非简单体力劳动。伴随城市治理精细化、智能化发展,岗位专业性显著提升:公交场站疏导需兼顾纠纷调解与应急处理,交通数据分析要求具备逻辑思维与数据处理能力。名校毕业生凭借严谨分析、高效学习等综合素养,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,提升工作精准度与效率。这位北大毕业生选择辅警岗位,恰是认可基层工作价值,摒弃了“学历决定职业高低”的陈旧观念。

从个人职业选择而言,“适合”远比“匹配学历”重要。有人醉心科研,有人逐梦商海,有人投身基层,只要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契合,都值得尊重。用“名校生就该当精英”的标准评判他人选择,本就是偏见。职业是否合适,核心在于能力与岗位适配、意愿能否落地,而非学历与岗位的表面匹配。

更深层来看,这场争议暴露出社会对“职业平等”的认知亟待提升。长期以来,“学历鄙视链”“职业高低论”根深蒂固,让人们认为名校生投身基层是“资源浪费”,只有进入高薪、光鲜行业才是“人尽其才”。但社会运转离不开各行业协同。科研突破、经济发展、秩序维护、社区治理,每个岗位尽职尽责都是社会进步的基石。名校毕业生下沉基层,既能用专业知识提升岗位效能,也能打破“基层无需高学历”的偏见,推动“人尽其才”的理念真正落地。

如今,公众号修改公示图片的举动,或许能暂时减少争议,但比掩盖争议更重要的,是打破职业选择的认知壁垒。北大毕业生考辅警,从不是“大材小用”,而是多元职业观的生动体现,它告诉我们:学历是证明能力的“敲门砖”,却不该成为限制选择的“紧箍咒”;基层岗位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,值得每一个有理想、有能力的人去深耕。当我们不再对“名校生选基层”感到惊讶时,当“职业无高低,适合即最好”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时,才算真正迈向了职业平等、人尽其才的成熟社会。

关键词: 实况网 热点资讯

相关阅读